□记者 安伟 张馨月 文/图
2023年,当王飞把第一台呼吸机搬进养老院时,同行笑他“不务正业”。两年后,那些曾质疑他的人,开始悄悄来取经。
2025年7月16日,郑州市高新区的蝉鸣裹着热浪,穿过五龙新城香馨园社区的林荫道,轻轻叩击着3号楼的玻璃幕墙。这里藏着一家特殊的“医养共同体”:一楼是门诊大厅,综合服务台前一位年轻人在为年迈的父亲咨询医保报销事宜;二楼是病房,护士正推着治疗车核对药单;三楼是老年公寓,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在桌子前做益智游戏。
展开剩余85%这里是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是高新区首家以“医养结合智慧模式”为特色的医养机构,也是高新区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民营医养机构。
单腿走的日子21载坚守初心终圆梦走进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一楼大厅,综合服务台后方一条特意设计的“无障碍坡道”格外醒目。左侧仅有几级小台阶,平缓的坡道则绕着服务台蜿蜒而下。“这是给爷爷奶奶们铺的‘特殊路’,特别是行动不便、坐轮椅的老人。”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院长王飞笑着说。
青年时,王飞以医学特长生的身份被招录进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门诊部服役,后被分配至干休所工作。长期与老年人相处的经历,让他逐渐读懂了他们的需求与心理,也埋下了投身养老事业的种子。
2004年,王飞来到郑州,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吃惊:郑州市区当时几乎没有民营养老院,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老人们要么挤在家里“凑合养老”,要么被送到郊区养老院,亲人相聚一回费不少劲。那一年,他借了3万元,与几位朋友共同创办了金水区颐和老年公寓。
万事开头难。王飞当时把自己算在内,老年公寓就三个人:一个人白班,一个人晚班,一个人做饭。“三个月我没出过公寓的门,当时有人戏言,问院长在干什么,就会有人回答,他在洗尿布。”提起创业之事,王飞感慨万千。“干养老难”首先是“留人难”。护理员流动性极大,能坚持三个月就算长的。面对郑州养老服务的滞后,2008年他专程回到江苏老家,考察学习养老机构的运营程序。
“老人没有医疗,就像单腿走路;有医有养,才是双腿健行。”王飞深知医养结合的重要性。从入行起,他便明白: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医疗保障必不可少。如何实现真正的医养结合?
2011年,转机出现了。他在一次行业会议上结识了深耕医养领域的陈广强。一个是深耕医学教育的“热心医者”,一个是坚守养老一线的“实干派”,两人一见如故。当医疗健康的专业性与养老照护的经验性一碰撞,医养结合的新思路就此萌发。
2023年,历经前期筹备与多方努力,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正式落成。作为高新区首家医养结合医院,尽管一路困难重重,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它最终填补了区域空白,无缝衔接“楼下便捷就医、楼上品质养老”。
“随着颐和医养品牌知名度逐渐提高,高新区在审批医养结合机构时也邀请我们参与。”王飞自豪地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高新区公共事业部、教育文化体育部的支持与帮助充满感激。
如今的颐和养老包括惠济区颐和老年公寓、高新区颐和老年公寓和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其中惠济区颐和老年公寓收住的多为自理老人,高新区颐和老年公寓多以半失能和卧床老人为主,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多以病重和安宁疗护老人为主。
双行路的破局垂直整合缝成服务网如今的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用“垂直整合”的空间设计,将“医养两张皮”缝成了一张“服务网”。
一楼是“健康前哨”。4400平方米的空间里,内科、中医科、康复科一字排开,药房24小时有人值守,康复室配备了智能理疗设备。
“我们直接对接了居民医保、职工医保,老人刷医保卡就能开药、做理疗,不用再跑医院排队。”护士长王亚姗翻着就诊记录,“上周张奶奶高血压犯了,从三楼公寓下来,5分钟就看上了病,医生还根据她的病历调整了用药方案。”
二楼是“疗愈港湾”。“这里住的多是需要术后康复、慢病调理的居民,我们的医护团队会制订个性化方案,比如给糖尿病患者设计低GI餐单,给关节置换的老人做康复训练。”康复师小王指着手里的“健康进度表”说,“昨天王爷爷的步行距离从50米提到了100米,家属高兴得直发朋友圈。”
三楼是“品质家园”。老年公寓的房间挂着暖色调窗帘,卫生间装了扶手和紧急呼叫按钮,处处透着家的温暖。
王飞深知,老年人的需求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为此,他不仅在这里设立了活动室、医务室等设施,还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为老人表演节目、聊天、打扫卫生,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了让老人感到被重视,他还创新性地在养老院成立了“老代会”,让老人管理老人,既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又方便了管理。“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活着’,而是‘有尊严、有盼头’地活着。”王飞说。
最动人的是老人们发自内心的信任与依赖。“我不想回家,在这儿院长能听我安排;回家没人听我讲话。”有位从惠济区搬来的老人说。这些“老住户”把这里当作家,养老院遇到困难时,他们主动帮王飞张罗工作安排和寻找机会,甚至有老人会像家人般操心他的生活起居。
“这里就是家,住在这里子女放心、家人安心、自己舒心。”85岁的李大爷一边声音略带颤抖地说,一边伸出大拇指为这里的医护人员点赞。
最朴素的答案让老人晚年更暖“年轻团队更注重心理关怀和个性化照护,推动养老模式从‘基础照料’向‘身心共护’转变。”王飞深知,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血液加入,因此近几年加大了对年轻照护人员的招聘需求。而年轻人不负重托,带着蓬勃的朝气、创新的思维和专业的技能,为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1997年在干休所结缘老人,到2023年创办高新区首家医养结合医院,再到如今郑州高新苏安颐和中医院与高新区颐和老年公寓基于中医药的一体两翼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王飞的“养老地图”上,始终画着两个同心圆:一个是政府的支持,一个是民间的温度。
王飞团队用21年的时间,在郑州画出了一张“医养地图”: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甚至把“中医药特色”融入失能失智照护。他们用实践证明:医养结合不是“医院+养老院”的简单叠加,而是“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护”的全链条服务,是“医疗资源下沉”与“养老服务升级”的双向奔赴。
他的颐和养老品牌成为河南养老行业的标杆,他本人也在2014年获得了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复转军人创业先进代表等荣誉。
“我们计划逐步推进医养结合+社工服务+5G智能化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运营模式。”站在一楼的平面坡路前,王飞摸着坡道的扶手笑称,“以后我老了,要是坐轮椅来这儿,也希望走得顺顺当当。”他顿了顿,补充道:“其实做好养老服务,就是为我们自己服务,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公寓,记者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轮椅上打盹儿,护理员轻轻为他盖上毯子;隔壁病房里,医生正握着患者的手做康复训练;大厅的综合服务台前,工作人员耐心教新入住的老人使用医保电子凭证。这家民营医院的医养探索仍在继续,正如王飞所说:“老龄化不是‘负担’,而是‘机遇’。我们多做一点,老人们的晚年就暖一点,我们自己的晚年就更舒服一些。”而这,或许就是医养结合最朴素的答案。
发布于:河南省上海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