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想不到,1950年中旬,仅仅因为苏联一纸突然变卦的电报,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命运。那一年,刚刚成立不到两岁的新中国,突遇盟友背弃承诺,少了空军支援,要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的全面武力碾压!为什么毛主席和党中央还要一咬牙,决定跨过鸭绿江?中国人能不能扛得住?是不是赌上了全部身家?这些背后的故事,远比历史书上写的复杂——到底这一仗,中国赢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有的人说,面对朝鲜战场上的硝烟滚滚,中国真没必要淌这浑水;但另一批声音却认为,背靠鸭绿江,邻里如果“起火”,咱们躲得过今天,能躲得了一辈子?两派观点针锋相对,情绪几乎冲上云霄。就在这山雨欲来之际,苏联突然来了个“变脸”,本来答应两个月内空军到位,转头就说帮不了。这变故像极了赌桌上故意甩点牌,却随时准备抽手走人的老手。毛主席和他的团队,该怎么破局?有人说,背后一定有更大的盘算,你猜对了吗?
要说中国出兵,绝不是一时冲动,背后每一步都走得步步惊心。从最早接到苏联的援助承诺到一夜之间失约,中共中央的反应可谓又快又准。10月13日,毛主席、周恩来等核心领导连夜开会,是“抗”还是“守”?有人主张稳健,因为没有空军掩护,志愿军像是带着雨伞上战场;有人担心再等下去,美国大兵很快就要喝上鸭绿江的水,到那时,东北工厂、鞍钢大矿都成靶子。普通老百姓更是心悬一线,谁都不想让外敌兵临家门。邻里街坊的聊天变成“今天到哪儿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们、还在上夜校的工人、刚从地里回来喘气的农民,心里都捏着一把汗。
表面上,朝鲜局势到了低谷:美国空军天天满天飞,炸桥、断路、毁工厂,空投炸弹像下大雨。志愿军刚刚上阵的时候,装备还停留在“小米加步枪”年代,缺药、缺吃、缺穿,就一个“缺”。不少反对的声音出现:“我们凭啥替别人家打仗?干嘛非得去那冻死人、饿肚子的地方拼命?”有人私下议论,“现在苏联说变就变,将来指望得住吗?再受这委屈,还不如一了百了守着家门口苟一时!”可是,看似一切都冷下来,实际上局势里藏着一根刺。如果再拖下去,美国佬摆明车马地要压到鸭绿江,战线到咱家门口再打,结局会好吗?
没想到,志愿军硬是在最艰难的条件下玩了个大逆转。长津湖一战,成千上万的战士顶着零下三四十度的冷风,啃着冻硬的土豆,硬是把装备一流的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打出了美军历史上最大一次“主动撤退”。这个“冷水里泡豆腐,骨头都冻酥了”的胜利,让苏联人看傻了眼。斯大林当机立断,下令马上给中国加急造武器,送装备,连运输时间都压缩到极限——“谁还敢说中国人打不了硬仗?!”前面埋下盟友靠不住的伏笔,也随志愿军的血性被打碎了。持怀疑态度的国内外观众,这时候也都变了腔调——硬骨头,真的不是吹的。
可这胜利来得再大,危机就真的过去了吗?未必。朝鲜半岛成了一个“冷战博弈场”,东西方势力各自拉锯,谁都不肯退让半步。苏联虽然这时表面上全力支持,但一旦风向变了,这位北方老大哥会不会再翻旧账?中美之间的敌意越积越深,东北边境依然像刀锋上跳舞,稍一不慎就会遭殃。志愿军虽然在战场上立了威风,但物资紧缺、减员严重、补给线脆弱,这些问题又像阴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大家都明白,胜利背后,是一个更大谜团——到底我们是在守住国家安全的底线,还是被拽进了“超级大国的角斗场”?
这么说吧,如果真像部分人坚称的那样,抗美援朝完全是“慷他人之慨”,那得夸夸我们老祖宗的胆子和心胸——明知道帮扶对象靠不住,还能一头扎进泥潭,把自家命脉都搭上。按理说,坚持等苏联全套空军到位再出手,多安全,少牺牲多赢面,让美军“唱独角戏”岂不更妙?幸亏历史不是纸牌屋,能拆掉一根就垮。可你瞧,正是因为没等来承诺,志愿军才锤炼出硬本事。假如只盼着天上掉馅饼,怎么有底气跟世界强国叫板?那些还在质疑出兵决定是不是“脑袋一热”的呢,也许该庆幸:正是这“热血一冲”,为后来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回了几十年时间。要是当年怂了,现在东北还是不是咱的东北,都要打上个大问号。
有的人认为,抗美援朝让中国用重大代价赢回了边疆安全,也赢得了世界尊敬;可也有人认为,明知盟友靠不住、装备差一大截,中国为啥还要“拼了命”参这场不对等的仗?究竟是伟大的抉择,还是孤注一掷的冒险?如果换你操盘,在苏联甩锅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是该谨慎旁观,还是坚决出击?在如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历史的这份担当和勇气,是不是还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争论。
上海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