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夏殷周王朝”才是真正的断代工程!
关于殷人的王朝,大家总是存在一些疑问:这个朝代到底应该称作“殷”王朝,还是“商”王朝?我们可以先从历史的起点说起。最早,殷人封地于商地,因此取名“商”作为国号,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的事。可是,问题来了,当殷人灭了夏王朝后,为什么还改用了“商王朝”这一称呼?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不可忽视的是,历史文献中几乎所有的记载都叫它“殷王朝”,而现代考古学者基于现有的证据就贸然改成“商王朝”,这种做法是否真的科学?显然,这一结论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考古学视角中的“商朝”
展开剩余83%根据现代考古学的推测,商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商朝,也常被称为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拥有大量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先商”,中期的“早商”,以及晚期的“晚商”。从其历史的演变来看,商朝跨越了17位君王,历时约500年。
研究商朝的考古学家发现,商朝的名字主要来源于甲骨卜辞、古籍《竹书纪年》等文献,而《尚书》和《史记》中的商朝则普遍称为“殷”。这些文献并不是简单地将其称作“商”,而是交替使用“商”和“殷”两个名称。实际上,在先秦时期的许多经典中,商朝被提及时更多是以“殷”作为称谓。例如,《尚书·召诰》就曾使用“大邦殷”来称呼商国。
商人始祖与商朝早期
商朝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帝舜。据史书记载,商人的始祖契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有过卓越贡献,因此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并以“商”来命名其部落。至今流传下来的《诗经·商颂·玄鸟》中的名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体现了这一点。
商朝最初的国都并不稳定,君主仲丁时期,商朝的首都开始了频繁迁移,直到盘庚时期,商朝才将都城迁至北蒙,并将其更名为“殷”,并在此地建立了长达273年的政权基础。因此,商朝被后世称作“殷商”,而商邑也被尊称为“大邑商”或“天邑商”。
盘庚迁都与殷王朝的建立
盘庚是商朝第十九任君主,他在位时将都城迁至北蒙(今河南安阳),并更名为“殷”。从盘庚迁都开始,直到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被周朝推翻,这一地区成为了商朝后期的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殷都的遗址,即今天所称的殷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证实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活动。
殷墟的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涵盖了约30平方公里的区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这个遗址包含了宫殿区、王陵区、商作坊区以及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等多个区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结构与高度发达的文明。殷墟不单单是考古学的重要发现,它还为研究商朝的文化、艺术、宗教及政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何“商王朝”不成立?
有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指出,将商朝称为“商王朝”,似乎有些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商朝的前期,商人并没有统一全国,而是由多个部族组成。夏王朝的历史记载中,商人始祖子契等人在夏代时期已多次提到商国,甚至有史料记载商侯屡次在夏帝的命令下为国家出征。
实际上,商朝的历史不仅仅是以“商”这个名称为主,而是多种称谓交替使用,包括“殷”、“商方”等。在夏朝的记录中,商人不仅被称为“商侯”,有时也被称作“殷侯”。这一切表明了“商”作为一个国号的历史并不如现代考古学所认为的那样简单。商朝的真正历史应该是在“殷”这一称谓下得到延续,而非“商王朝”。
考古发现对古史秩序的影响
许多学者和考古学家基于二里头文化、郑州商城、殷墟等遗址的发掘成果,试图将商朝的历史进一步还原。然而,某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将二里头文化硬性地与夏王朝联系在一起?这一做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夏王朝的真实面貌,也无法彻底解答商朝与夏朝的交替问题。
将二里头文化与商朝联系起来,不仅未能进一步揭示夏王朝的真实历史,还可能导致我们误读早期中国历史的脉络。因此,有学者指出,在考古学的不断深入下,重建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夏殷周”断代体系,才是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关键。
发布于:天津市上海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